无用之用

近来有一个时尚潮品叫做泡泡玛特,击鼓传花般被人疯抢,泡沫大的仿若荷兰的郁金香。

不过其创始人在为自家辩护时,说了一句话,挺有意思的,无用的东西才是永恒,功能意味着生命周期的短暂和衰变。

虽然泡泡玛特显然是泡沫。但是,无用的东西,也有价值。这是让他能够成为投机者的目标的,一个重要因素。

过去经济发展在快车道时,追逐效率,提高收益,是主流,从学习,工作,生活等等,社会的各个方向,主流都是大干快上,效率优先,实用价值要高,价格还要便宜,由此扩大再生产。而一些消遣之物,就被打上了不务正业的标签,沦为无用的东西,不被主流认同。

现在经济发展停滞,一味提高效率,不能够再榨出满意的价值。那么视角从有用之物上移开,落到无用之物上,做一些表面上不能赚钱的东西,或许商机就孕育其中。

刚巧最近读到过一篇文章,讲的是日本人为啥总会搞一些开历史倒车的东西,然后卖的又很好。分析结果,是因为经济发展停滞,大干快上,也没有太大意义了。于是耐心也多了,既然人的精力,无法顺畅的反应在生产生活中,那么就投身在自己身上,做自己一方园地的主人,于是在产品中,更加突出人的存在,而不是效率优先。比如咖啡,随着机械化,自动化,智能化的展开。自动咖啡机,乃至瑞幸这种点单服务,在我国如火如荼。而与之相反,效率极低,质量也不稳定,按理应该被淘汰的手冲咖啡机,缺在日本活得美滋滋,反而成了一种高端生活方式的代言。因为手冲咖啡是人自己在磨在操作,仅此而已。这种慢腾腾的操作,从效率角度其低,但是人通过劳动,感受到这种存在。这种存在,并不是为了换钱,而是生活本身。

所以马克思真是先贤,他总结出来,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价值。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,是将其异化成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。是劳动这个名词,带有了被奴役的意思。

怎么逃出这种奴役,一种方式,就是专心做无用的东西。因为出发点不是为了交换什么,所以不用考虑效率,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抗议。而做出的东西,没有公允的价值,所以也只在只在认同的小圈子里交换交易,形成大大小小圈地自萌的圈子,在互联网的加持下,即使很小的价值圈子也可以维持。从而诞生了从主流视角上,许多没有任何diao用的东西在风行,上位者痛心疾首,大把的劳动力啊,怎么浪费在这种地方啊。

但或许换个视角, 有用没用,它都是生活,人大一辈子,只是为了做某个宏大叙事的燃料么?不尽然吧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